 |
谷超豪近照。图片由其本人提供
|
采访对象:谷超豪 著名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教授(以下简称谷)
专栏主持:金辉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金)
谷超豪,1926年出生在温州市区华盖山麓的高盈里。1940年,当他14岁时,在家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救亡的工作。1944年毕业于温州中学,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并留校。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1959年获该校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副教授、教授、数学系主任。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担任过复旦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对两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此同时,谷先生热爱家乡,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建设,为原温州大学的创办花费了不少心血,还亲自担任原温州大学校长之职,为原温州大学的发展奔走操劳,赢得了家乡父老的赞誉。谷先生在温州是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著名数学家,而且他的名字被温州人引以为豪。
喝着瓯江水长大的温州人,一句“我伲温州人”把世界各个角落变成了五马街口。
这是因为——温州人,是我们共同的名字;温州话,是我们不变的乡音。《叮叮当》,是我们永远的歌谣。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第二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即将拉开帷幕。来自东西南北,五湖四海的世界温州人汇聚在一起,在乡情恰似片片绿叶的大榕树下,共叙情谊,报答家乡。他们当中有一位是温州人引以为豪的著名数学家——谷超豪。
世界温州人大会将于11月8日开幕,年已82岁的谷超豪将应邀回温参加大会。这些天他正在积极准备返乡。得此消息,乡亲们也十分高兴。《温州学人访谈录》曾于2年前计划采访谷先生,因谷先生工作繁忙,身体有恙,拖延至今,才得以实现。这里是乡情的红丝条将读者与谷先生牵连了起来。
人生起点大哥指引
金:谷先生,听说您回故乡参加世界温州人大会,我们的读者很高兴,有的还奔走相告呢。您与温州的关系密切,我曾从《温州日报》瓯越副刊上读到您的《悼念大哥谷力虹同志》的诗作。我被您的手足情谊感染了。我从诗中得知他曾指导您认真阅读《大众哲学》和《论持久战》,更是他引导您走上革命道路,是这样吗?
谷:是的。我的大哥谷力虹,原名谷超英。他比我大5岁,1938年温州中学(高中部)毕业。他曾在温州城区从事地下工作,于2006年5月在北京去世,去世前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离休干部。是他将我领上革命道路。
1937年我进温州中学读书,正是卢沟桥事变以后。当时温州抗日气氛非常浓烈,许多中学生参加了宣传和募捐工作。有一批老大哥们,包括我的大哥谷力虹,那时已经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向青少年灌输革命思想,引导我们念马列主义的书,比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等,给我们很大的教育,使我们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向往中国共产党。当时党组织也吸收青少年参加,我的同学冯增荣,比我低一班,年龄比我大一岁,他介绍我入党。我那时还是个小孩子,但也参加了抗日宣传,参加了学习进步思想的读书会,同时帮老大哥们传递信息,做交通员。
金:那时您还只有14岁啊,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你们都是高盈里谷宅出来的吗?你们家是典型的温州风格的建筑,旁边有一棵参天的广玉兰树,树上有不少的小鸟,是市级文保单位。几年前因高盈里地段进行旧城改造,道路拓宽,有关部门已将谷宅异地原建。您还记得当年在谷宅生活的情景吗?
谷:那是我少年时期的家。我幼年时由信仰佛教的婶母抚养,婶母的性格对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从小懂得人要善良、纯真、助人为乐。我5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两年后进入温州瓯江小学(今广场路小学)。我从小对数学感兴趣,小学三年级时学除法,我被除法中隐含着无限的现象迷住了:1被3除,那就是0.3333……一直循环下去,除不尽,但是可以用循环小数表示。这让我发现,数学里面有非常神奇的东西,你抓不住它,但可以想象啊。到了六年级的时候,算术上的应用题是很难的,例如鸡兔同笼,童子分桃等等。这些问题列一个式子解决是不太容易的,当时有些升学指导一类的书就针对各类问题写出了解题公式,好多同学就背公式,应付考试。但是我感觉到,数学不应该是背公式,应该动脑子找到更好的方法。当时我的哥哥在读初中,他抽屉里面有中学的代数教科书,我就把代数教科书拿出来看,觉得书上的知识并不难懂,设一个未知数X,用这个X把那些算术问题列作方程式,很方便就解出来了。这件事让他非常高兴,在课堂上还跟老师讲了,老师很是赞赏。
还有在温州中学时,这里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数学和语文。这对我来说真是如鱼得水,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之余,我看了不少课外书,如刘熏宇著的《数学园地》,其中介绍了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使我初步了解到数学中无限的3个层次:循环小数,微积分,集合论,这使我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苏门之下学几何
金: 苏步青先生是我们温州人,也是著名的数学家。听说您是他发现培养的,是您的研究生导师,也是您的恩师,对您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一个人的一生有个好的老师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您能给我们说说与苏先生在一起时的故事吗?
谷:在浙江大学求学时,我有幸师从中国微分几何的领衔人物苏步青先生。同时还向著名的前辈数学家陈建功学复变函数,还选修了物理系的量子力学、相对论和理论物理等课程。 苏先生不止一次地讲:“我的学生超过我了。”又说:“谷超豪只有一点没有超过老师,就是没有培养出像谷超豪似的学生来。”我却认为:“我在好多地方不如苏先生,苏先生的这句话是在将我的军,要我好好培养学生。”
我也有对不起苏先生的时候。当年我在苏先生门下读书的时候已经是地下党员,担任学生会干部。党组织说学生运动要争取老一辈学者的支持。我去苏先生家就不光是听课,也向他介绍学生运动。他对学生运动很同情,但也担心我花很多时间在这件事上会影响学习。我其实做什么都很专心,做学生工作的时候不想数学,学习数学的时候也不想学生工作。唯一有一次,是对不起苏先生的:大学毕业后,我在做助教的同时,也管理数学系的图书室。这是一个美差,可以天天看书。但当时地下党给我的是校外的任务,有时不能保证早上8点准时到图书馆开门。一次,苏先生去了那里,见门没开,很生气,但他没直接跟我发脾气。这是事后别人告诉我的,我当然不能讲自己是做地下工作去了,只是建议请别的助教代替我去管理图书室。
处处数学味无穷
金:数学在许多人眼里是很枯燥的,像我们学文科的,对数学简直有点怕,记数字就特别难,甚至看到数字就头痛,而您把终生献给了数学,数学在您的生活中,真的能给您带来快乐吗?
谷:是的。我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人谓数无味,我道味无穷”。我在研究中发现研究数学就像爬山,努力地翻过一个山头,会发现眼前一亮,前面的景色多美啊。往上看又见叠叠的山峰,只有不断地攀登,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做数学研究,我有两个特点。一是注意相邻学科对数学提出的问题,希望数学对其他学科能起到作用;二是我喜欢做自己提出的问题,在一个领域获得突破后,我会让学生们继续深入下去,而我会再去做新的东西,在新的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
做任何一门学问,都要有兴趣和爱好。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和仆人——对于“皇后说”,我并不苟同,因为数学并不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但对于“仆人说”,我很欣赏。数学最使人兴奋之处,或许就在于可以用它来解说或解答各门学科中的重要问题,同时又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成就,扩大和充实自己的研究。总之,数学能够表现自然的和谐性、规律性,并能增强科学的预见性,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
1986年我乘船去舟山讲学时,写过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句讲的是微分几何中的两个著名定理。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的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感情和志向,数学也是这样,前面已经说过1除以3,可以一直除下去,永远除不完,结果用一个无限循环的小数表示出来,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金: 在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您经受革命斗争的考验,又花费大量的时间从事治学。我想请问您,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如何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
谷:基础既要扎实又要广博。所谓扎实就是,要做到基础真正牢固,不是靠浏览浏览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同时,知识一定要广博,不广博的话,你的眼光就太小。这个问题可以用走围棋来比喻。走围棋如果没有全局的眼光,只是在一个地方打转的话,是占领不了太多地方的;同时,走围棋如果不做两个眼出来,棋就活不了。这一点还可以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打比方。打游击战你光是游来游去,没有根据地,是要失败的。所以基础一定要打牢、要巩固,一定要有某些地方(知识、方法、技巧)是你的专长,是人家比不过的;但是眼光一定要远大,不能只看到自己做的这一点点,而要看到整个国家建设的需要,看到学科的全局和其相邻或相交叉的学科。
寄语温州大学师生
金:最后还想问您一个问题,1984年在苏步青教授和您等一批温州学人的大力倡议下,温州创办了原温州大学,而且您还担任原温州大学的校长,用自己的年薪在温州大学设立了奖学金,拳拳之心,感人至深。现在温州综合性大学———温州大学正式揭牌,您的心愿实现了。看着一群群学子聚集在茶山的新校园,温州人还真要感谢您。此时此刻,您最想对温州大学的师生说的话是什么?
谷:温州大学实现两校合并,正式揭牌是应归功于教育部,归功于温州市领导和两校老师的努力。我是温州中学毕业的,这在当时是温州最高学府,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了,温州也有了自己的综合性大学,这是温州在改革开放中社会发展的见证。我给温州大学的寄语仍是:适应温州发展,放眼世界未来,团结协助奋斗,争做杰出贡献。
这次回温参加世界温州人大会,是家乡的一次盛会,这里洋溢着乡情和亲情,令人向往,我期待着这个日子,也预祝大会完满成功。
后记
11月4日上午,谷超豪先生的秘书虞彬告诉记者,谷先生因身体不适,决定取消返乡参加他期待已久的世界温州人大会,但他仍关注大会的召开,并请记者转告他对家乡父老的问候,预祝大会完满成功。由于完成此稿时,谷先生的身体无恙,而且正满怀激情准备返乡参加会议,并认真修改审定此稿,因此我们除标题改动外,基本保持审稿原样见报,以表谷先生对故乡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