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闹的乡宴一角。 卢春雨 摄
|
记者 黄之宏 实习生 王科特
听听乡音、品品乡味、叙叙乡情、会会乡亲,温州人的善意与亲情在晚宴中绽放;千人大宴、八十道菜、百米明档,记忆里家乡的浓情和乡土的醇厚在舌尖交融。昨晚,世界温州人大会乡情晚宴在“天一角”食街和雪山饭店举行。
乡亲烹煮家乡味
——“渔家烧黄山,演习五次”
“大家都把自己的精神提起来,乡亲们就要来了。”离开席还有半个小时,天一角总经理陈辛夷紧张地为大家鼓劲,一边频繁地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耳语,一边又向走过自己身旁的服务生竖起大拇指,10分钟里就在明档来回巡了8趟。
“东西要原汁原味、细节要充分考虑,‘百鹤争艳’这个菜雕是师傅们十几个小时的心血,光一道野生黄山渔家烧就演习了不下五次。”陈辛夷介绍说,乡情晚宴各种筹备忙碌了近2个多月,前天还熬个通宵。不仅如此,她全家都为“乡宴”出谋划策,父亲还特地翻查资料,重新恢复了已经失传的温州特色小吃“炸羊尾”。
1200位嘉宾,近百席酒宴;四冷五热,八十道菜;炎亭的蟹、平阳的番鸭、洞头的渔家烧、文成锦粉面、永嘉柿饼……不同菜品代表着温州不同地方的味道,乡情晚宴一开席就勾起大家浓浓的乡情。
乡音共话家乡情
——“这才是正宗的温州味”
选几样久违的家乡菜,尝几口难觅的人家烧;举起数码相机,端着摄像机,这里的菜品样样熟悉,这里的人儿个个亲。
“台湾的‘温州大馄饨’不地道,这个皮薄肉鲜,更好吃。”“这才是正宗的温州馄饨。”一对父子并肩而坐,在席间如此交流着,他们是来自台湾的叶干云、叶修琮。叶老先生19岁离家,孩子们都在台湾出生,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机会重新回到蒲州老家。八旬的他如今带着年轻的儿子回温赴会,打算和亲戚聚聚,上祖坟拜拜,还打算好好看看回乡投资的前景。
叶老说,在台湾他一有机会便自己动手做鱼饼、鱼圆、敲鱼,好让孩子们记住温州的味道。“台湾没有蛏子,有一回我在市场上看到,10块钱一枚。”价格虽贵,叶老还是给孩子们每人买了一枚,就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
“这次可又尝到不少温州小吃,楠溪江麦饼就是头一回尝,特别的香脆。”叶修琮并不会讲温州话,也还没有学会父亲做鱼饼的手艺,但他表示自己也会向下一代传递故乡的味道,“在温州觉得特别亲切,如果我的项目成功,我就有机会在温州长住了。”
乡味共饮家乡韵
——“盘菜生……外头吃勿着”
觥筹交错间,面庞升起红晕,除了味觉怀乡,席间互动的乡情浓意也不禁令人微醺。
一个麦饼切10份,一起咬出脆脆的乡味;猪油糕你我各来一块,一同品出甜甜的乡情。晚宴设置明档自助小吃,但不少嘉宾们还是热情地夹满盘子,大伙一起分享。
意大利南部瑞安同乡会会长蔡玉弟主动当起“服务生”,沿着自选明档逐个走来,将满满盘菜摆在桌子上,“盘菜到,大家来、大家来,温州盘菜我们在外头可是想得到、吃不着。”
“看着他们,就想起了自己远在国外的亲人。” 《柳堡的故事》《喜洋洋》《旱天雷》……在嘉宾们分享乡情晚宴时,温州民乐团的演奏员们则为晚宴伴来悠悠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