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嘉锵为如何保护地方方言文化献计。 陈翔 摄
|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风向标。昨天上午,出席世温会的温籍文艺家们相聚一堂,共同描绘温州文化大市建设的发展蓝图。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解放军文学研究会理事陈蕙方认为,文学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一定成正比,以温州地域文化为纽带,整合温州文学力量是温州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此,他提出打造温州地域文化,构建新锐文化温军的概念。他表示,“打造温州地域文化是有依据的,首先温州话土得掉渣,却又美得绝伦;温州的经济发展是助力;温州的特殊地理条件是温床;温州文化新人队伍在壮大,闯遍世界的温州人和温州人精神为温州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他认为,要发展文化大市,政府要重视,文联要有作为,文人要有志气,队伍要团结。
说到温州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声乐学会副会长姜嘉锵指出,建设地域文化要重视方言。他特意用温州方言进行了发言,他一再强调,要注重温州本土元素的运用,鼓励用温州方言进行艺术创作。说到尽兴处,他就哼上几句古词,使得气氛更加活跃。他说,“我觉得瑞安话好听兮好听,要鼓励用方言来创作曲子,要讲本地话。”他同时指出,温州高校可以在研究本土文化上多下功夫,多创作。
香港经济导报社总编郑光兴则提出了“大文化”建设的概念。他认为,温州传统文化一直有着很强的排他性,要继承和壮大温州文化,不能忽视大背景下的文化接洽和融合。他说:“温州的文化是排他的,尤其是核心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既要保持地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吸纳国际优秀文化。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要看得更远,要有一个大文化的概念。”
围绕“大文化”的概念,嘉宾们的话题又延伸到城市建设和古迹的保护问题上,话题也显得更加尖锐。
广州画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画师赵瑞椿指出,经济要发展,祖宗留下的东西也要保护,这是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温州是有1680年历史的古城,在这点上希望政府能用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 记者 陈晓青 张睿